GMI官网:央行主管媒体发声:货币政策“适度宽松”主基调未变,下半年仍有发力空间

信贷投放量创新高、资金利率低位运行之际,央行主管媒体发文定调“适度宽松”主基调未变,万亿级流动性储备正待命

GMI官网分析:“灵活适度、精准有效”——《金融时报》头版标题的这八个字,为2025年下半年的中国货币政策定下基调。在中国人民银行主管媒体6月30日刊发的政策解读文章中,“适度宽松”的表述被提及三次,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王一鸣强调:“当前货币政策主基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。”

文章发表时点微妙:正值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、国内物价持续低位运行的关键窗口。央行在6月超额续作3000亿元MLF后,政策工具箱中仍储备着降准降息、结构性工具等多项“预备弹药”。


01 政策定调:三重信号破除转向疑虑

近期市场对货币政策转向的猜测,被央行主管媒体的最新发声明确否定。文章释放三重关键信号:

“适度宽松”主基调不变。在6月23日二季度例会提出“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”后,市场出现政策转向紧缩的误读。王一鸣在文中强调:“‘适度宽松’的立场没有改变,这是基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特征作出的科学判断。”

流动性维持充裕。央行明确要求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”,二季度例会特别新增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”表述。6月数据显示,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(DR007)持续运行在1.8%的政策利率下方,显示资金面保持宽松。

政策空间依然充足。文章指出“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丰富,政策空间依然充足”,间接回应了4%赤字率下财政可持续性担忧。央行数据显示,当前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7.4%的中等水平,降准空间仍存。

02 政策效能:信贷扩张背后的结构优化

货币政策的“适度宽松”已在信贷数据中充分体现:

  • 前5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.5万亿元,同比多增1.3万亿元
  • 5月末M2增速回升至9.2%,结束连续5个月下滑
  • 企业贷款利率降至3.71% 的历史低位

结构性优化成为新亮点。央行创设的8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已投放超6000亿元;5000亿元服务消费再贷款支持文旅、养老等产业;2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加速落地。这些工具实现了“精准滴灌”,避免“大水漫灌”。

政策传导效率提升。央行二季度例会新增“强化已出台政策实施成效”要求,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报告显示,科技创新再贷款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比例达1:8.3,杠杆效应显著。

03 政策储备:四大工具整装待发

面对下半年外部不确定性,央行储备了充足的政策工具:

总量型工具

  • 降准空间犹存:当前7.4%的存准率仍高于发达经济体3-5%水平
  • 降息窗口开启: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倒挂缩窄至70个基点,为2023年来最小

结构性工具

  • 专项再贷款扩容:科技创新、设备更新、消费升级三大领域或新增额度
  • 央行票据互换(CBS)激活:可提升永续债流动性,增强银行资本补充能力

央行数据显示,6月MLF超额续作1180亿元后,中长期流动性投放连续四月加码。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:“若下半年经济复苏遇波折,降准降息及新设结构性工具将组合发力。”

04 外部变量:美联储转向的联动效应

全球货币政策周期错位中,中国央行保持战略定力:

利差压力缓解

  • 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差从2024年峰值-220基点缩窄至-70基点
  • 人民币汇率企稳: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年初升值1.8%

政策自主性增强

央行在二季度例会删除“兼顾内外均衡”表述,新增“立足国内供需变化”,显示政策重心转向内部平衡。中金公司报告指出:“当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冲突时,央行优先确保增长和就业目标。”

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提供新窗口。利率期货显示9月降息概率达93%,若兑现将打开中国货币政策宽松空间。浙商证券测算,美联储每降息25基点,中国降息约束可降低约15基点。

05 挑战应对:破解物价低迷的货币密码

针对持续低迷的物价水平,央行准备多维度破解:

供需双侧发力

  • 供给端:新增2000亿元物流金融再贷款,降低流通成本
  • 需求端:通过消费再贷款激发文旅、养老等服务消费

预期管理升级

央行二季度例会特别强调“促进物价温和回升”,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:“这是2021年以来例会首次直接提及物价目标,释放强烈信号。”

物价数据印证政策紧迫性:

  • 5月CPI同比仅上涨0.2%
  • PPI连续20个月负增长
  • 核心CPI持续低于1%

06 政策协同:财政货币的“双轮驱动”

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性显著增强:

国债发行护航

  • 央行6月开展3000亿MLF操作,为1.3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护航
  • 财政部计划全年国债发行量同比增38.5%

地方债风险化解

  • 前5个月再融资债券发行1.63万亿元,完成全年计划的81.5%
  • 央行通过CBS工具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,增强债务承接能力

这种协同在“两新”政策中尤为突出:设备更新贷款与财政贴息结合,首批1730亿资金带动项目总投资超万亿元;消费品以旧换新通过“财政补贴+消费信贷”组合拳,前5个月拉动消费超1.4万亿元。

07 未来路径:三季度的政策窗口期

随着7月关键数据窗口开启,货币政策可能在三季度发力:

时间窗口

  • 7月中旬:二季度GDP及6月数据公布
  • 7月底: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经济政策
  • 8月中旬:MLF到期量达年内峰值(8500亿元)

工具选择

  • 降准概率高于降息:存准率仍有50-100基点下调空间
  • 结构性工具优先:科技创新再贷款或扩容至1万亿元
  • 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: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

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预测:“若三季度GDP增速低于4.8%,降准和降息可能组合推出,幅度在25-50基点之间。”


当《金融时报》的文章在金融圈刷屏时,央行货币司的会议室正进行一场压力测试:系统模拟美联储9月降息、国内CPI持续低于1%、超长期国债密集发行三重场景下的流动性承压能力。

“DR007波动上限设定在2.0%。”副行长在方案上签字批准。这意味着即使面对万亿级国债发行,银行间资金利率仍被锚定在政策利率下方。

在上海市中心一家科技企业财务室,CEO看着获批的4000万元科技创新贷款感叹:“利率3.2%,比去年又降了50基点。”这笔资金将用于采购国产AI训练芯片——正是央行再贷款重点支持领域。

适度宽松不是大水漫灌,而是精准灌溉。当美联储仍在通胀与增长的平衡木上摇摆,中国央行已为实体经济备好“组合营养剂”:既有降低融资成本的总量养分,也有滋养新质生产力的结构养分。在全球货币政策分化的十字路口,这种定力本身就成为最稀缺的稳定性资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