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部投资下滑2.4%,外资下降15.7%,而电力投资增长21.5%,铁路设备制造业增长29.3%——投资数据的分化正在勾勒中国经济的转型图谱。
GMI官网分析:国家统计局8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5年1-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达28.8万亿元,同比增长1.6%。这一增速背后却是冷暖不均的产业图景: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.5%,外商企业投资更是大幅下滑15.7%。
与此同时,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却以21.5%的增速领跑,铁路、船舶、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9.3%。7月单月投资环比下降0.63%,显示增长动能仍在波动中承压。
01 总体态势,增长背后的结构性分化
固定资产投资虽实现1.6%的同比增长,但总量背后却暗含明显的结构性分化。7月单月投资环比下降0.63%,延续了3月份以来环比增速的震荡态势19。这种波动显示出经济复苏动能尚不稳固。
投资主体表现差异明显:内资企业投资增长1.7%,港澳台企业投资增长3.5%,而外商企业投资大幅下滑15.7%,显示出外部资本对中国市场的观望态度。
区域分化更为突出:东部地区投资同比下降2.4%,东北地区下降3.0%,而中西部地区则保持正增长,中部地区增长3.2%,西部地区增长3.6%。这种区域差异背后,是产业布局调整与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度作用。
02 产业分化,新旧动能加速转换
从产业结构看,投资方向正经历深刻调整。第一产业投资5646亿元,同比增长5.6%,农业基础地位持续巩固。
第二产业投资表现最为亮眼,总量达10.4万亿元,同比增长8.9%。其中工业投资增长9.0%,特别是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投资增速高达21.5%,成为拉动整体投资的重要引擎。
制造业内部呈现明显分化: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21.7%,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9.3%,但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投资下降8.7%,医药制造业下降6.6%1。高端装备制造正成为投资新热点。
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.3%,总量17.8万亿元3。但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.2%,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18.9%,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2.6%,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5.9%,显示出基建补短板力度。
03 政策驱动,国债资金撬动万亿投资
8月14日,国家发改委宣布188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投资补助资金已全部下达。这笔资金覆盖工业、能源电力、电子信息等15个领域,支持约8400个项目,预计带动总投资超1万亿元。
政策杠杆效应显著,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.3%,远超整体投资增速2。1-7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速进一步提高至15.2%。
地方积极响应政策导向。北京推出贷款贴息政策,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项目最高可获得2.5个百分点贴息;湖南聚焦工程机械、半导体等产业集群“整体部署设备更新”。政策推动下,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1.5%,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2.3%。
超长期国债提供稳定资金支持,2025年发行的21只国债期限涵盖20年、30年和50年,为设备更新提供长期稳定资金。据测算,每1元国债资金可撬动社会资本2.5元,全年1.2万亿元特别国债预计带动总投资超3万亿元。
04 民间投资,持续疲软的警示信号
1-7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.5%,与整体投资增长形成鲜明反差。这一数据已经连续多月处于负增长区间,成为投资恢复的最大短板。
民间投资疲软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:外商企业投资大幅下降15.7%,显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仍在持续;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2.0%,住宅投资下降10.9%,持续拖累民间资本参与度。
第三产业投资整体下降2.3%,其中教育投资下降4.6%,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下降6.7%。这些传统上民间资本活跃的领域,投资意愿明显减弱。
05 房地产投资,专项债发力能否扭转颓势
房地产投资持续承压。1-7月,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2.0%,住宅投资下降10.9%;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19.4%,竣工面积下降16.5%。
政策正在发力。7月房地产类专项债发行量达1020亿元,连续两月站上1000亿元关口8。其中土地储备类专项债发行714亿元,占比70%,创年内第二高点;保障安居工程获得165亿元。
城市更新成为重要抓手。5月《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》发布后,120个城市的800多个项目获得房地产专项债融资8。自然资源部明确提出“精准识别存量空间盘活利用潜力区域”,为城市更新提供政策支持。
06 政策新规,绿色门槛提高投资标准
9月1日起,新修订的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办法》将正式实施。新规首次将碳排放评价和煤炭消费控制要求纳入节能审查,建立“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”的新机制。
审查制度成效显著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国每年通过节能审查减少不合理设计能耗约1400万吨标准煤,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近3000万吨。新规将进一步强化源头控制,推动能源要素向低耗高效产业流动。
国家发改委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,对重大项目节能审查落实情况抽查,定期开展“回头看”。这一政策导向将促使固定资产投资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加速转型。
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3%以上,电力生产供应业投资激增21.5%,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5.2%——这些亮点背后,是188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精准投向8400个设备更新项目的政策推力。
而民间投资持续14个月负增长,外资企业投资骤降15.7%,东部地区投资萎缩2.4%,则构成另一面的现实。当9月1日新实施的节能审查办法将碳排放评价纳入项目准入门槛,中国投资版图的绿色转型已按下加速键。
新旧动能转换的分水岭上,1.6%的增速不再是简单刻度,而成为衡量结构质变的一把新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