纽约港口的铜堆积如山,而万里之外的伦敦金属交易所仓库里,库存已降至不足全球一天的用量——这场由关税恐慌引发的资源大迁徙,正将全球铜市割裂成两个世界。
01 政策杠杆撬动“抢铜潮”,跨洋套利催生历史级价差
2025年2月,特朗普援引《贸易扩展法》第232条款启动铜进口国家安全调查,为全球铜贸易投下震撼弹。尽管正式关税需等待商务部270天调查周期(预计9月落地),但市场对25%关税的强烈预期已引发贸易商集体“抢跑”。
托克、嘉能可等巨头将原定发往亚洲的10万-15万吨精炼铜紧急改道美国,导致美国单月铜进口量从常规7万吨飙升至50万吨,新奥尔良港口被迫连夜扩容仓库。这场迁徙的核心动力是史无前例的价差——COMEX铜价较LME基准溢价一度突破1200美元/吨,套利空间高达每吨1000美元,被业内称为“史上最佳套利机会”。
政策与市场的博弈催生畸形库存分布:美国铜库存(含未报告库存)激增至100天以上消费量,而全球其他地区库存普遍低于10天。高盛测算,美国已过度进口40万吨铜,相当于6-7个月的需求量,直接吸走全球流通量的15%。
02 撕裂的库存版图:美国“爆仓”与非美“贫血”
全球铜库存版图正呈现“北增南减”的撕裂形态:
- 美国“铜山”堆积:COMEX仓库库存自3月底暴涨77%,突破17万吨;若计入未报告库存,总量可支撑100天消费,远超年初的33天。
- LME库存濒临枯竭:伦敦金属交易所可用库存规模年内骤降80%,仅剩9.3万吨,不足全球一天用量。亚洲仓库提取请求量飙升至2017年以来峰值,现货升水高达379美元/吨。
- 区域性短缺蔓延:智利国营铜业Codelco被迫将输美铜占比从30%提至45%,墨西哥、加拿大铜矿转供欧洲,传统贸易链断裂引发连锁反应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铜消费国(占56.2%),部分冶炼厂因原料短缺被迫减产。
这种失衡已冲击实体经济:特斯拉因电池成本上涨15%推迟交付订单;建筑业铜管报价月涨15%,承包商暂停投标;线缆企业订单量腰斩,中小厂商陷入现金流危机。
03 高盛铜价预测:8月冲顶的三大逻辑
6月26日,高盛发布重磅报告,将2025年下半年LME铜价预测上调8.2%至9890美元/吨,并押注8月冲高至10050美元/吨峰值。这一判断基于三重博弈27:
- 关税恐慌持续发酵:市场隐含关税率仅14%,远低于高盛预测的25%基准情景(80%概率)。若实施50%关税,COMEX-LME价差或扩大至5000美元/吨。
- 中国经济韧性支撑:电网投资对铜需求拉动率升至38%,特高压单位用铜量为传统项目2.3倍。二季度GDP增速预计超5%,零售销售韧性缓解需求担忧。
- 绿色需求刚性凸显:单台电动车用铜83公斤(燃油车4倍),光伏每兆瓦需5.5吨铜。尽管光伏装机增速放缓,但电动车与数据中心需求仍推动全球缺口达18万吨。
04 关税时间窗口:决定铜市命运的关键变量
高盛模型揭示,铜价走势高度依赖关税实施时点:
- 9月落地25%关税(基准情景):第三季度美国库存再增15万吨,第四季度减少12万吨;非美地区库存Q3续降,Q4回升。
- 关税延迟实施:美国进口持续至Q4,非美市场进一步收紧,LME现货升水可能突破500美元。
- 无关税情景(极小概率):COMEX价格将跌破LME,美国库存需出口回流,价差急剧反转。
基于此,高盛重申做多12月COMEX-LME铜套利的策略建议。当前价差1350美元/吨,若25%关税落地,套利收益可达40%。
关税情景下的全球铜库存变化预测(高盛模型)
情景 | 第三季度库存变动 | 第四季度库存变动 | 价差走势 | 核心影响区域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基准情景 (25%关税,9月实施) | 美国+15万吨 非美-12万吨 | 美国-12万吨 非美+8万吨 | COMEX-LME价差扩大至2000美元 | 亚洲制造业成本骤升 |
关税延迟 (Q4实施) | 美国+20万吨 非美-18万吨 | 美国-5万吨 非美-3万吨 | LME现货升水突破500美元 | 欧洲面临断供风险 |
无关税 (概率极低) | 美国出口5万吨 非美补充库存 | 价差倒挂300美元 | COMEX跌破LME价格 | 全球库存再平衡 |
表:三种关税情景对铜库存与价格的影响路径
05 铜市重构:从全球化到区域化的深层变革
这场“抢铜潮”正推动三大结构性转变:
- 定价权西移:COMEX铜期货未平仓合约占比从2020年28%升至41%,美国基金净多头持仓创历史新高,纽约逐步取代伦敦成为新定价中心。
- 贸易链重塑:中国精炼铜出口量同比激增230%,通过马来西亚转口至美国,形成“中国生产-东南亚转口-美国消费”的迂回链条,关税成本被层层转嫁。
- 技术替代加速:高压电缆领域铝合金替代率升至17%,每公里节省铜2.8吨;再生铜制杆产能利用率达87%,精废价差扩大至4200元/吨,缓解非美地区短缺压力。
长期矛盾依然无解:全球70%顶级铜矿已开采超30年,矿石品位下降40%,新矿投产需6-8年。必和必拓警告,未来十年铜缺口或达1000万吨,需1.8万亿美元资本投入。
当最后一船改道的智利铜锭在新奥尔良港卸货,贸易商在套利账本上记下千万美元利润时,亚洲工厂的熔炉却因缺料被迫降温——这幕荒诞剧折射出全球化退潮时代的资源博弈本质。
高盛预测的万米铜价高峰背后,是政策干预撕裂市场规律的残酷实验。而真正的转折点或许不在8月的价格峰值,而在9月那个决定关税落锤的政治时刻。无论结果如何,铜作为“绿色金属之王”的战略地位已然确立:它的流动轨迹,将决定人类能源转型的速度与代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