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冶炼厂为争抢铜精矿不惜“倒贴”矿山,当中美市场价差撕裂全球供应链,一场史诗级的资源危机正在重塑世界工业金属的秩序。
GMI官网分析: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交易员们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——现货铜合约较三个月期货溢价飙升至280美元/吨,创下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。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,江西铜业的厂房里,工人们正将成吨的阴极铜贴上出口标签,这些本应供应国内市场的铜材即将运往LME亚洲仓库。
这场席卷全球的铜市风暴背后,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:加工费首次跌入负值,中国冶炼厂为获得铜精矿需“倒贴”矿山;中美市场价差高达1000美元/吨,引发全球铜资源大转移;LME库存中43%的铜来自中国,而这一比例在四个月前还微不足道。
01 市场结构扭曲:现货溢价与历史性价差
铜市场的价格信号已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。LME现货对三月期货的溢价达到四年新高,远超2021-2023年的平均水平。这种被称为“backwardation”的价格倒挂现象通常预示短期供应紧缺,但当前扭曲程度令资深交易员都感到震惊。
更惊人的是跨市场价差。纽约COMEX市场7月铜合约价格冲至每磅4.88美元(约10760美元/吨),而同期LME价格仅为9703美元/吨,价差突破1000美元大关。如此巨大的套利空间引发全球铜资源大迁移。
大宗商品巨头托克、嘉能可纷纷将原定发往亚洲的铜改道运往美国。智利对华精铜出口量2月同比下降12%,同期对美出口却激增34%。
价格曲线的超级倒挂已延伸至2026年6月,意味着市场预计铜供应紧张局面将持续至少一年。这种长期价格扭曲在铜交易史上实属罕见。
02 中国冶炼厂的困境:从“内销优先”到“被迫出口”
中国冶炼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两难抉择。江西铜业、铜陵有色等龙头企业已向LME亚洲仓库运送至少3万吨电解铜,另有近10家冶炼厂准备交付4-5万吨。
这种“出口潮”背后是无奈的套利生存。当国内铜精矿采购成本已高于销售价格时,利用国际价差成为维持现金流的最后手段。
加工费(TC/RC)首次跌入负值区间,达到惊人的-43美元/干吨。这意味着冶炼厂每处理一吨铜精矿,不仅赚不到加工费,反而要“倒贴”矿山43美元。行业生态出现根本性破坏。
产能与资源的严重错配加剧了这一危机。过去二十年,中国铜矿石进口增长超1000%,而国内产量增长仅约700%。冶炼产能扩张速度远超资源保障能力,原料短缺从潜在风险演变为现实威胁。
03 全球供应链断裂:四重危机叠加
这场铜荒风暴本质是产能失衡、全球套利、政策博弈、资源短缺四重因素叠加的结果。
美国关税政策引爆“抢铜潮”
2025年2月,特朗普指示美国商务部对铜进口启动“232条款”国家安全调查,拟加征25%关税。消息一出,美国进口商恐慌性囤货,4月精炼铜进口超20万吨,创十年新高。
为规避潜在关税,贸易商加速将铜转运至美国,导致COMEX库存激增17万吨(同比+121%),而LME库存同比暴跌48%。
矿山供应扰动不断
全球铜矿端危机四伏:
- 智利Escondida铜矿(占全球供应5%)持续罢工
- 秘鲁Las Bambas铜矿因社区抗议减产
- 刚果(金)卡莫阿-卡库拉铜矿突发淹井事故
这些事件使全球铜矿供应缺口扩大至15万吨/月。中国港口铜矿库存已降至420万吨,处于五年同期最低点。
物流瓶颈雪上加霜
红海航运中断导致欧洲铜现货升水飙升至250美元/吨,美国东海岸港口拥堵使进口铜到港延迟15天以上。LME注销仓单占比攀升至47.5%,超10万吨铜“漂浮在海上”,现货流动性几近枯竭。
04 需求端的冰火两重天
全球铜消费呈现明显的区域和行业分化。
新能源革命提供刚性支撑
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28%,光伏装机量突破150GW,仅这两个领域就带来40万吨用铜增量。中国追加电网投资至1.2万亿元,特高压项目用铜量同比大增40%。
传统领域拖累需求
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,新开工面积同比降12%。空调生产受异常天气影响,5月产量环比下降4%3。不过欧洲制造业补库周期启动,汽车线束订单环比回升8%,形成区域性需求对冲。
高铜价已开始抑制部分需求。Mysteel调研显示,部分铜加工企业新增订单减少,但前期低价订单提货加速,形成“虚假需求繁荣”。
05 风暴演进:三阶段行情路径
基于当前市场数据,铜市危机可能分三阶段演进:
逼仓深化期(7月)
若LME库存跌破8万吨,现货升水或冲击400美元/吨。COMEX持仓量可能突破25万手,铜价目标上看10,500美元/吨。矿端扰动持续,中国冶炼厂减产范围扩大,加剧供应紧张。
预期修正期(8-9月)
传统淡季可能导致累库超预期。若社会库存增加10万吨以上,多头获利了结将引发价格回调,支撑位下看9,200美元/吨。需警惕美联储政策转向和中国需求数据变化。
供需再平衡期(Q4)
秘鲁Quellaveco二期等新矿投产与新能源需求放量形成博弈。铜价中枢或上移至9,800-10,200美元/吨区间。中信建投预测2025-2027年全球铜供应缺口将逐年扩大,分别为10万、7万、37万吨。
06 产业链重构:危机中的权力转移
这场风暴正在重塑全球铜产业的权力格局:
矿山重掌定价权
加工费跌入负值区间标志着资源方主导地位回归。拥有上游资源的矿业巨头如紫金矿业(全球铜资源量5725万吨) 成为最大赢家,其股价年内涨幅超30%。
中国冶炼模式面临转型
“原料在外、市场在内”的传统模式遭遇挑战。中国冶炼产能过剩但资源保障不足的矛盾彻底暴露,行业整合与海外矿源争夺将加速。
交易所制度承压
LME频繁出现的逼仓事件暴露其库存管理缺陷。市场呼吁改革规则,包括限制大型交易员近月头寸、优化交割机制等。
金融资本深度介入
截至6月24日当周,COMEX铜净多头持仓环比飙升24% 至29,197手,空头持仓创四年新低。产业逻辑与金融博弈深度交织,加剧价格波动。
在江西铜业的电解车间,工人们将最后一批阴极铜贴上英文标签,这批铜材即将发往新加坡LME仓库。工厂负责人看着实时行情屏叹息:国内铜价每吨80090元,而出口到LME的铜扣除运费后相当于85000元。
与此同时,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大厅里,对冲基金经理们正疯狂买入COMEX铜期货——他们押注的是特朗普的铜关税政策落地后,美国本土铜价将突破每磅5美元的历史大关。
这种分裂的市场状态映射出全球资源分配体系的深层危机:当政策不确定性撕裂供应链,当金融资本放大实体短缺,作为工业血脉的铜已成为全球经济脆弱性的最新注脚。在这场风暴中,没有真正的赢家,只有暂时的幸存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