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朗议会内,议员们高举右手,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一项可能改变中东核格局的法案——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。
德黑兰时间6月23日,伊朗议会议长卡利巴夫在议会会议上宣布:“我们计划通过一项法案,暂停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,直到我们获得该国际组织关于专业行为的客观保证。”
卡利巴夫直指国际原子能机构“没有履行任何义务,沦为政治工具”。17这一决定发生在美军B-2隐形轰炸机使用巨型钻地弹空袭伊朗福尔多、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48小时后,代号“午夜之锤”的美军行动使本已紧张的中东局势急剧升温。
01 战略反制,议会强硬回应美国空袭
伊朗议会此时推动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的法案,是对美国军事打击的直接回应。6月21日晚间,美军动用超过125架战机,包括B-2隐形轰炸机和潜艇发射的“战斧”导弹,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精确打击。
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宣称行动“基本摧毁了伊朗核项目”,但一名美国高级官员私下承认,福尔多核设施并未被完全摧毁,仅遭受“严重损坏”。
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高级顾问沙姆哈尼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警告:“浓缩铀材料还在,游戏并未结束。”这一表态暗示伊朗核计划的核心能力可能得以保存,为后续反击埋下伏笔。
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无法履行监督职责的情况下,伊朗核计划的真实进展将变得更加扑朔迷离。
02 双重威慑,暂停合作与海峡封锁并行
伊朗议会的反制措施采取了双重威慑战略。在推动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的同时,议会国家安全委员会还通过了另一项更具挑衅性的决议:支持关闭霍尔木兹海峡。
这一战略水道是全球能源运输的咽喉,最窄处仅33公里宽,全球海运原油的21%需经此通道,日均运输量达2100万桶。25伊朗革命卫队海军司令坦西里宣称“几小时内可启动封锁”,暗示军方已做好战术准备。
不过,最终决策权掌握在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手中。该委员会需在短期内综合评估军事、经济及外交风险,时间窗口极为紧迫。
分析认为,议会决议更多是“战略威慑”,旨在对冲美军打击的被动局面,通过制造恐慌迫使国际社会施压美国。
03 核查真空,核设施损毁迷雾重重
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6月22日向联合国安理会通报了令人担忧的情况:无法确定福尔多核设施内部受损程度。
格罗西在声明中指出:“很明显,福尔多也受到了直接影响,但无法确定铀浓缩车间内的损坏程度。”对于伊斯法罕核设施,该机构观察到更多建筑物受损,其中一些可能存有核材料,地下隧道入口也受到影响。
伊朗通知国际原子能机构,三处核设施遭袭后场外辐射水平未上升,但关键问题仍未解答:铀浓缩设备受损程度如何?高浓铀库存是否安全?核材料是否扩散?
随着伊朗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,这些关键问题的答案可能被永久封存在受损核设施的废墟中。
04 经济冲击,全球油价应声暴涨
伊朗议会的强硬姿态立即引发全球能源市场震荡。在议会赞成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的消息传出后,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90分钟内暴涨8%,冲破每桶105美元。
市场恐慌源于霍尔木兹海峡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:
- 中国:45%石油进口依赖该通道,日均成本或增10亿美元
- 日本:80%石油经此运输,战略储备仅200天
- 欧盟:60%能源供给可能受阻,工业停产风险升高
航运市场同样陷入混乱。将200万桶石油从沙特运往中国的VLCC超级油轮,日租金飙升至3万美元;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单日暴涨9.7%,创俄乌战争以来最大涨幅。
油轮保险公司已将波斯湾战争险费率上调400%,并在保单中新增“电子干扰免责条款”。
05 国际博弈,多方呼吁克制
面对危机升级,国际社会展开紧急斡旋。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发出警告:防止核扩散的全球框架“岌岌可危” 。3他呼吁结束冲突,以便核查人员能恢复对伊朗核设施的监控,特别是核查400公斤丰度60%的浓缩铀库存。
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,强烈谴责美国袭击伊朗核设施,称此举“粗暴违反国际法”,使“危险的升级已经开始”。9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安理会紧急会议上谴责美国袭击“公然违反《联合国宪章》和国际法”。
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,美国对伊朗动武“导致本已处于危险边缘的地区局势危险升级”,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直接威胁。
尽管伊朗议会展现强硬姿态,但分析人士认为,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可能否决全面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提议,转向局部摩擦,如选择性拦截美英船只或发动代理人袭击。
波斯湾入口处的浮标闪着红光,电子屏滚动显示着最新警告:“所有船舶立即提交革命卫队许可编码”。5在霍尔木兹海峡最窄处,伊朗革命卫队的快艇编队已进入战备状态,甲板上的导弹发射架在烈日下反射着冷光。
新加坡燃料港挤满改道的油轮,欧洲加油站前车辆排起三公里长队。而在德黑兰议会大厅内,那份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的法案文本,已被送往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最后审议。全球能源市场屏息等待着一个决定,中东的紧张局势悬于一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