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MI官网分析:德黑兰时间2025年6月26日,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坐在棕色窗帘前,面对全国观众发表了停火后的首次电视讲话。在短短13分钟里,他用三个“祝贺”定调了这场震惊世界的冲突结局——祝贺战胜以色列、战胜美国、祝贺人民团结,并以“伊朗狠狠打了美国一记耳光”的激烈措辞,将这场军事对抗升华为精神胜利。
当特朗普还在社交媒体欢呼“彻底摧毁伊朗核设施”时,哈梅内伊的反击不仅撕开了西方叙事中的“伊朗受制于人”形象,更在中东地缘棋盘上落下了一颗震动全局的重子。
“双重胜利”宣言:表演式报复与战略威慑的精准平衡
哈梅内伊的胜利叙事建立在两个层次上。战术层面,他高调宣扬伊朗导弹突破以色列“铁穹”系统轰炸多座城市,并特别强调对美军驻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的打击。选择乌代德极具象征意义——这里是美军中东的“战略大脑”,中央司令部前沿指挥部所在地。
但这场袭击本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“表演”:伊朗提前通知美卡两国,14枚导弹仅一枚造成跑道轻微损伤,零人员伤亡。其真实意图是向海湾国家传递信号:“纵容美军驻扎,这些基地就是未来靶点。”效果立竿见影——沙特王储随即致电伊朗表达支持,阿联酋更拒绝美军使用其基地。
战略层面,哈梅内伊直指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失败。尽管特朗普宣称“彻底清除核能力”,但伊朗议会代表证实:福尔多地下核设施因80-100米花岗岩防护,核心区完好无损。更关键的是,空袭前伊朗已转移关键核材料,美国打击“仅使核计划推迟数月”。哈梅内伊借此塑造了一个核心认知:在美国直接参战的背景下,伊朗实现反制且避免持久战就是胜利——这种定义打破了西方对“胜利”的军事化垄断。
“团结祝贺”背后的内政困局:凝聚力的钢索
当哈梅内伊祝贺“9000万伊朗人民前所未有的团结”时,内政压力才是真正的潜台词。以色列发动空袭时曾预期引发伊朗社会动荡,但迈赫尔通讯社承认:空袭反而激起“民族凝聚力浪潮”,使政治体系“比以往更稳定”。
这种团结来之不易。连续十余天空袭严重冲击民生:德黑兰市民被迫躲入防空洞,市场供应中断,油价飙涨。但民众仍配合政府行动,形成战时一致性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者张谦指出,哈梅内伊强调团结,正是对特殊时期社会凝聚力的强化加固——通过将民众与国家绑定,对冲可能的反战情绪。
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停火后的民意反噬。尽管哈梅内伊宣称以色列“几近崩溃”,民众清楚看到三座核设施被毁、科学家身亡的代价。若经济困境持续,“胜利”叙事可能被民生焦虑瓦解。此刻高举团结旗帜,实为预防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转向对政权的不满。
“永不投降”的历史心结:四十年对抗的结构性解读
讲话最犀利的段落,是哈梅内伊对伊美对抗根源的剖析。他回溯至1979年伊斯兰革命,将美国历次制裁借口(人权、核问题、导弹计划等)归结为同一本质——“让伊朗投降”。
这一指控直指当前矛盾核心。2025年4月,美伊重启的五轮核谈判因美国拒绝书面保证解除制裁而破裂。当特朗普在空袭后抛出谈判提议时,伊朗外长阿拉格齐的回应斩钉截铁:“只要美国继续极限施压政策,就不可能谈判。”四十年制裁积累的民族仇恨,使任何武力威胁下的妥协都被视为屈辱。
西安外国语大学专家苏欣点明其策略:借民众民族自豪感转化外部压力为内部支持。美国制裁导致伊朗通胀率超40%,药品短缺频现,但哈梅内伊将苦难诠释为“抵抗强权的代价”,使反美从政策选择升华为身份认同。
地缘棋局重构:谁才是停火背后的真正赢家?
哈梅内伊的讲话恰逢中东权力重组的关键节点:
- 海湾国家转向:沙特、阿联酋在冲突中疏远美国,转而与伊朗靠近。沙特公开支持伊朗“抵抗侵略”,阿联酋拒绝美军使用基地并恢复与伊全面外交。美国安全保障神话被打破。
- “抵抗之弧”再校准:伊朗虽展示“开伯尔”导弹(1500公斤弹头突破以防空网)的技术威慑9,但真主党、胡塞武装等代理人各自为战,打击协同性下降。袭击乌代德仅一枚导弹命中,暴露远程打击能力的衰退。
- 大国博弈机遇:俄罗斯向伊朗边境增派11支作战部队,中国则通过能源合作维系伊朗经济命脉。两国以“缺席存在”方式悄然改变规则。
真正的赢家或许是地区自主性。当哈梅内伊宣称“美国一无所获”时,特朗普同样难言胜利:沙特倒戈、胡塞武装撕毁停战、真主党威胁袭击美军基地,使美国中东影响力跌至冰点。而伊朗虽保全了政权主体,却付出核设施重创的代价,消耗战主动权因停火而丧失。
德黑兰街头,民众高举印着“耳光”字样的哈梅内伊海报欢呼胜利;而在乌代德空军基地,美军工程队已修复最后一段跑道——物理伤痕易平,战略威信难复。哈梅内伊的讲话犹如一枚政治烟雾弹,既掩盖了核设施冒烟的废墟,又为伊朗在中东新棋局中争得道义支点。
当沙特与伊朗的手握在一起,美军航母在波斯湾的游弋愈显孤独。一个不再由西方主宰的中东正在分娩,而哈梅内伊的“三个祝贺”,恰是这场漫长分娩中第一声响亮的号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