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MI官网:通胀风险挥之不去:美联储降息周期的”虚假启动”隐忧

当前美国经济正面临一个复杂的政策困境:一方面,核心通胀持续高于美联储2%的目标水平,且可能进一步攀升;另一方面,就业市场显现疲软迹象,经济增长放缓压力加大。这种”滞胀”苗头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陷入两难——过早降息可能引发通胀再度飙升,形成”虚假启动”的降息周期;而维持高利率又可能加剧经济下行风险。本文将深入分析美国通胀的顽固性、经济数据的矛盾信号、美联储内部的政策分歧,以及市场对未来利率路径的预期博弈,帮助投资者理解这一复杂局面下的风险与机遇。

通胀粘性:美联储降息的最大障碍

美国通胀问题正展现出令人担忧的顽固特性,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最大障碍。核心个人消费支出(PCE)价格指数作为美联储最关注的通胀指标,在过去一年基本停滞在2.8%的高位,较美联储2%的目标高出80个基点,且上行风险日益显著1。美银最新模拟测算显示,核心PCE通胀年率最早可能在2025年7月就触及3%的水平,这将进一步加剧美联储的政策困境1。

通胀居高不下的背后是多重结构性因素的叠加。关税政策的持续影响尤为突出,随着特朗普政府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范围扩大和税率提高,企业正将越来越多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。瑞银分析指出,美国新的对等关税方案将把加权平均关税率从16%推高到19%,直接影响汽车、半导体和药品等领域的价格3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如果200%的药品关税提案最终落地,通胀压力将进一步放大3。美银分析师警告,由于实际生效的关税税率可能高于当前假设,通胀见顶的高度可能更高,停留在3%以上的时间可能更长,甚至可能引发非线性效应,给长期通胀预期带来上行压力1。

服务业通胀同样显示出强劲粘性。美国7月ISM服务业价格支付指数大幅攀升2.4点至69.9,创下近期新高,表明企业的成本压力仍在持续增加1。许多受访企业特别表达了对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,认为这正在导致项目规划延迟和运营成本上升1。这种价格压力在劳动力市场依然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更难缓解,形成了工资-物价螺旋上升的潜在风险。

表:美国核心通胀指标与美联储目标对比

指标当前水平美联储目标差距趋势
核心PCE年率2.8%2%+80基点横盘/上行
核心CPI年率3.4%(预测)上行
服务业价格指数69.9显著上升

值得注意的是,过去一年尽管美联储维持限制性利率水平(4.25%-4.5%),但核心通胀始终未能有效回落1。这一现象挑战了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,也使得美联储对抗通胀的信誉面临考验。美银经济学家Stephen Juneau指出,鉴于通胀风险”坚定地偏向上行”,美联储保持耐心是”审慎”之举,任何过早的降息都可能是一次”虚假启动”1。这种政策失误不仅无法有效支持经济,反而可能导致通胀预期脱锚,最终迫使美联储在不久后再次转向加息,形成损害市场稳定的”走走停停”政策周期。

经济放缓:降息呼声背后的数据矛盾

正当通胀压力持续之际,美国经济却显示出增长动能减弱的明显迹象,形成了货币政策决策中典型的”滞胀”困境。2025年上半年美国实际GDP年化增长率仅为1.2%,与2023年和2024年初的强劲表现相比大幅下滑3。更为关键的是,国内需求增速从去年的3%以上骤降至目前的1%左右,反映出消费者和企业信心正在恶化3。这种需求端主导的放缓不同于传统的供给冲击,对货币政策的响应可能更为敏感,也加大了美联储政策权衡的难度。

劳动力市场的疲软信号尤为引人注目。7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7.3万人,远低于预期,而更令人震惊的是,美国劳工统计局将5月和6月的数据分别从初值的14.4万和14.7万大幅下修至1.9万和1.4万,合计减少25.8万个就业岗位79。这种”断崖式修正”直接描绘出2021年以来最深的就业低谷,引发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健康状况的严重质疑10。三个月平均新增就业人数已降至每月仅3.5万人的低水平,失业率攀升至4.25%,创下2021年以来的新高3。更广泛的U-6失业指标也持续走高,比疫情前水平高出超过1个百分点,表明劳动力市场的疲软具有普遍性3。

行业数据分析显示,岗位流失并非集中在移民劳动力较多的领域,而是广泛分布于各个行业,这进一步证实了经济疲软主要源于需求萎缩而非供给受限3。另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是平均每周工时已低于2019年水平,与劳动力短缺时期常见的”工时延长”现象完全相反,通常这是企业准备裁员的先行指标3。这些就业市场的恶化迹象与特朗普政府宣称的”美国经济蒸蒸日上”形成鲜明对比,也为其施压美联储降息提供了依据10。

消费领域同样显现疲态。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报告表明,占美国经济活动三分之二的消费者支出在第二季度末明显走弱2。牛津经济研究院副首席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·皮尔斯指出:”疲软的衔接意味着第三季度的支出增长很可能弱于第二季度,尤其如此,因为我们认为关税对价格的影响仍在累积,这将导致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”2。这种消费乏力的现象在非必需品品类如家具行业等表现尤为明显,反映出家庭在面对持续通胀和利率高企时的谨慎态度9。

表:美国就业市场关键指标变化

指标当前值前值(修正后)变化意义
7月非农就业+7.3万6月:+1.4万低于预期增长乏力
5-6月修正-25.8万初值:+29.1万大幅下修数据可信度
失业率4.25%4.1%上升劳动力松弛
U-6失业率高于疫情前广泛疲软

服务业作为美国经济的支柱也显现出扩张乏力的迹象。7月ISM服务业指数降至50.1,勉强维持在荣枯线以上,其中新订单和就业分项均有所下滑1。然而吊诡的是,同一份调查中的价格支付指数却大幅攀升至69.9,形成了”量缩价涨”的典型滞胀组合1。许多受访企业对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表示担忧,指出这正在导致项目规划延迟和运营成本上升1。这种商业信心的恶化可能进一步抑制投资和雇佣决策,形成负向循环。

面对这一复杂局面,”末日博士”鲁比尼发出了更为严峻的警告,他认为由于高利率、粘性通胀和信贷紧缩三大因素叠加,美国经济”注定会陷入衰退”6。鲁比尼预测这将是一场结合了上世纪70年代滞胀和2008年金融危机最糟糕方面的”滞胀债务危机”,可能带来高通胀、低增长和30%的股市崩盘6。虽然这种极端情形尚未成为市场共识,但确实反映了部分经济学家对当前政策困境的深切忧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