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MI官网:烧钱如流水的AI豪赌:马斯克xAI月耗10亿美元,债务融资遭冷遇

当摩根士丹利的债券推销员拨通又一个投资者电话时,回应是礼貌而坚决的拒绝——马斯克旗下xAI每月烧10亿美元的疯狂节奏,让华尔街最激进的高收益债买家也望而却步。

美东时间6月17日,埃隆·马斯克的人工智能野心遭遇现实重击。其创立的AI公司xAI被曝每月资金消耗高达10亿美元,远超公司微薄的营收能力。为填补资金黑洞,xAI正紧急寻求93亿美元债务与股权融资,然而市场反应冷淡,债务融资认购倍数仅为1.5倍,远低于行业2.5-3倍的常规水平

更令人咋舌的是融资尚未完成,xAI已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花掉新筹资金的一半以上。这种“边输血边失血”的状态,成为AI行业天价投入与盈利困境的残酷缩影。


01 10亿美元月耗背后的现金黑洞

xAI的资金消耗速度足以让多数科技初创公司在数月内破产。根据披露的财务数据,该公司预计2025年全年将烧掉130亿美元,相当于每天支出超过3500万美元。这种消耗源于AI行业特有的“三重高压”:

  • 芯片饥渴症:xAI通过马斯克的社交平台X自建基础设施,大量采购稀缺的高性能AI芯片,单次订单金额动辄数亿美元
  • 数据中心军备竞赛:为训练Grok等大模型,公司需建设超大规模服务器集群,摩根士丹利协助融资的50亿美元债务将主要投入于此1
  • 数据争夺战:与X合并后,xAI计划利用社交网络实时数据训练模型,替代付费数据集,但数据处理成本依然惊人

成立至今,xAI已筹集140亿美元股权融资,但到2025年第一季度末仅剩40亿美元。内部预测显示,这些余额将在本季度末几乎耗尽——烧钱速度几乎与融资能力赛跑。

02 5亿VS127亿:收入鸿沟难跨越

当OpenAI预计2024年实现127亿美元营收时,xAI的财务预测显得苍白无力:今年营收仅5亿美元,2026年有望增至20亿美元以上13。收入差距超25倍的背后是商业化路径的根本差异:

与竞争对手不同,xAI尚未建立清晰的盈利模式。其明星产品聊天机器人Grok虽集成于X平台,但付费用户转化率远低于预期。而OpenAI已通过企业级API服务和ChatGPT订阅制形成稳定现金流。

更严峻的是收入增长与成本膨胀的剪刀差。即便2026年收入达20亿美元目标,仍不足覆盖单季度30亿美元的烧钱速度。这种失衡迫使xAI不断调高融资额度——2026年还需再筹64亿美元,形成“融资-烧钱-再融资”的循环。

03 50亿债务融资遇冷:投资者的理性抗拒

面对93亿美元融资计划,资本市场亮起黄灯。摩根士丹利牵头的50亿美元债务融资包括三部分:

  • 浮动利率贷款:SOFR加700基点
  • 固定利率贷款:收益率约12%
  • 有担保债券:收益率约12%

这些条款比BofA高收益债券指数7.6%的平均收益率高出逾400基点,却仍未激发投资者热情1。深层原因有三:

  • 信用评级缺失:xAI债务未获任何评级,投资者难以评估风险
  • 马斯克债务阴影:投资者对其融资历史持保留态度,特别是2022年收购Twitter时130亿美元贷款滞销的教训1
  • 商业模式疑虑:每月10亿美元烧钱速度下,投资者质疑其能否撑到2027年盈利节点

认购订单仅为债务总额的1.5倍,显著低于同类交易的2.5-3倍水平。三位债券投资者明确表示放弃投资,其中一位直言:“xAI尚未盈利,债务未获评级,我们对马斯克的融资历史持保留态度。”

04 马斯克光环下的估值悖论

尽管财务数据堪忧,xAI的估值却在资本追捧中飙升。2025年第一季度末估值达800亿美元,较2024年底的510亿美元暴涨57%。投资方阵容耀眼:安德森·霍洛维茨基金、红杉资本和VY Capital等顶级风投齐聚。

这种估值膨胀源于“马斯克溢价”:

马斯克过往在特斯拉和SpaceX的成功,使投资者愿意为其愿景支付高价。即便在马斯克与特朗普关系破裂后,资本仍持续涌入。

公司技术叙事同样具有吸引力——与X的合并创造了独特优势:

  • 数据特权:免费使用X平台实时数据训练模型,年省数亿美元数据采购费
  • 硬件协同:直接调用X已采购的AI芯片,避免租赁市场的价格波动
  • 盈利预期:管理层承诺2027年盈利,比OpenAI的2029年目标提前两年

但这些优势尚未转化为财务现实。当特斯拉在2017年为Model 3量产每季度烧钱10亿美元时,其Model 3预订量已超40万辆,形成明确需求预期。而xAI的Grok用户规模和付费转化率仍笼罩在迷雾中。

05 1.8万亿美元:AI竞赛的资本绞肉机

xAI的困境折射整个AI行业的资本困局。凯雷集团CEO哈维·施瓦茨在致股东信中预估:到2030年,全球AI基础设施投入将超1.8万亿美元

行业面临结构性矛盾:

  • 硬件成本刚性:训练顶级大模型需数万张H100显卡,单张成本逾3万美元
  • 收入滞后周期:技术成熟到商业变现需3-5年过渡期
  • 融资环境趋紧:美联储高利率政策使12%的借贷成本挤压利润空间

“模型开发者将不得不借债,同时烧掉大量现金”,CreditSights高级分析师乔丹·查尔芬指出,“这个行业竞争极其激烈,大家都在争夺技术主导权。”

当软银出售T-Mobile股份筹资48亿美元注入AI领域,当亚马逊宣布将用AI取代大量岗位以提升效率,全球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押注AI革命8。而xAI的疯狂烧钱之路,不过是这场万亿豪赌中最耀眼的注码之一。


孟菲斯数据中心里,为xAI提供算力的燃气轮机正全速运转。窗外,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律师们手持空气检测仪记录排放数据——这家去年未经许可即运营的设施,正面临环保诉讼。而在华尔街,摩根士丹利的交易员紧盯屏幕:xAI债券认购进度条缓慢爬升,与马斯克宣称的“2027年盈利”时间表形成残酷倒计时。

当全球AI军备竞赛进入白热化,xAI的困境揭示了一个冰冷现实:在技术奇点降临之前,资本耐力可能比算法突破更能决定企业生死